Quantcast
Channel: 讀寫科學 – PanSci 泛科學
Viewing all articles
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86

生機盎然的「滅絕」,由湮滅而生的光子——《滅絕》觀後談

$
0
0

編按:由 Jeff VanderMeer 撰寫的科幻小說《遺落南境:滅絕》(Annihilation (VanderMeer novel))所改編的同名電影《滅絕》(Annihilation),2018年於部分地區上映,台灣雖然不在上映地區的名單之列,但也能於  Netflix 上欣賞到這部電影。故事講述細胞生物學家、同時也是退役軍人的莉娜(Lena)加入了探勘任務,前往有著神秘異象、進去的人都有去無回、被「微光」(the shimmer)所籠罩,稱為「未知區(Area X)」的區域。

名為《滅絕》這個詞,不免讓人聯想到地球過去幾次的生物大滅絕。在沒看這部電影之前,我還以為這是部科幻災難片,講的是關於人類面臨滅絕危機的故事。因此預期劇情不外是隕石帶來外星病菌,科學家怎麼防止病菌擴散,避免人類感染而死亡或突變之類的。

結果完全與我料想的不同,而且看完之後,我腦中浮現的卻是與「滅絕」意義恰恰相反的詞——衍生。

滅絕宣傳海報。source:IMDb

 

 

–(以下有雷,小心慎入)–

 

 

無人生還、卻生機盎然的「未知區」 ?

電影中,隕石墜落形成了由「微光」籠罩的「未知區(Area X)」。在這個各種資訊斷絕的區域中,人類進行了各種探索,但每個進去的人都有去無回,這個區域對人類而言有如死亡陷阱。跟隨著主角的目光,實際上裡面生機盎然,各種絢麗的奇花異草競相綻放、變異奇特的鹿與水中生物也都怡然自得。

「未知區」內反而是一片的生機盎然。source:IMDb

雖然看起來,「微光」似乎改變了這些動植物的基因,但顯然並未危害到他們的生命與健康,反而被賦予了更強的生命力。就連在主角冒險的過程中,那兩隻突然出現攻擊人類的鱷魚與野獸,看似變得有些畸形,其實也是變得更加強大、更發揮了捕殺獵物的本能。

因此,抽離人類的立場,在被微光壟罩的未知區內,生命其實是變得更多樣化、更接近人類尚未出現在地球之前的原始世界。那麼,為什麼唯獨人類在其中就會死於非命呢?真的是外星生物意圖佔據地球的陰謀嗎?

source:IMDb

真正殺死人類的,到底是什麼?

讓我們先來檢視最後進入微光,包括主角在內的這群女性科學家們,她們遭遇到了怎樣的生命威脅。五位科學家中,第一位首先遭險的物理學家喬西險遭鱷魚吞噬,被及時救回;接著地形學家凱西被野獸拖走、曝屍野外。而第三位遇險的護理人員安雅則被野獸咬死,但她若未遇難,恐已殺死其他同伴。喬西最後則自己決定化作植物,永遠留在那裏。

source:IMDb

到目前為止,凱西、安雅、喬西五位中有三人都不是被外星生物所害,充其量只能說其中兩位是受強化野獸所害。那麼,成員的最後兩位:心理學家凡翠絲與女主角生物學家莉娜呢?

故事的最後,凡翠絲在旅途的目的地、隕石墜落點的洞穴內爆裂成一團光芒,這團光芒吸取了莉娜的一滴血後,化作與莉娜一模一樣的複製體。在一開始的視角中,我們原本以為莉娜引爆白磷彈,燒毀了複製體、也摧毀了微光,成功逃出未知區。直到最後的細節才告訴我們,原來倖存的並不是真正的莉娜,而是她的複製體;就像先前返家的並不是他丈夫,也是其複製體。

source:IMDb

難道這不是外星生物陰謀得逞,成功混入人類社會嗎?並不盡然。

我甚至認為在這部電影中,根本沒有任何的外星生物影響。讓我們仔細回想,在微光未知區出現的所有變化,最顯著的影響都在於微光會引發生物的DNA重組、變異。但變化的內容、混種的原自地球原有生物的基因,例如鱷魚混入鯊魚的基因、人類混入植物的基因,其中並沒有任何線索指向有出現外星生物的基因。因此故事中的微光應該可以解釋成單純隕石造成的特殊物理(或是生物)現象,無關乎外星生物。

畢竟若是陰謀論外星生物特意用微光製造出人類的複製體、嘗試侵入人群,更合理的策略應該是複製過去所有進入微光內的隊員,再讓複製體回去才對。

source:IMDb

一模一樣的複製體出現,那「我是誰」?

好吧,如果複製體不是外星生物所偽裝,那該如何解讀整起在隕石墜落點所發生的事件?我認為基本上,還是要回歸到導演 Alex Garland 的上一部電影《人造意識》Ex Machina中,所探討的關於「我是誰」問題。

圖/IMDb

《人造意識》中具有人工智慧的機器人艾娃。圖/IMDb

就像《人造意識》中具有人工智慧的機器人艾娃,不但通過圖靈測試、還具有自主意識,那麼她與人類有何差別?反過來講,我們又與機器人何異?(片中被雇來測試艾娃的男主角不禁懷疑自己也是被測試的機器人。)如果我們也只是某種生化機器人,那麼我們的獨特性何在?

電影《滅絕》結尾揭露,在隊友中最末走到終點的莉娜和她丈夫都由於複製體(一開始是學習動作,最後連外貌都一模一樣)的出現而崩潰。莉娜的丈夫正是在自己的複製體現身眼前後,不斷質疑「我是誰」,最終崩潰而引爆自殺。最後的結局中,莉娜也是出於恐懼而試圖消滅複製體,卻燒死自己。(我不認為是複製體引爆白磷彈,因為「她」始終沒有顯現出殺害莉娜的意圖。)這兩者的行為都反映出,人類無法忍受自己的獨特性被剝奪:畢竟如果我不是獨一無二的,那麼我存在的意義是什麼

當然,人之所以為人,正是我們會做這樣的省思。但諷刺的是,這樣的執念反而為自己帶來殺機。反倒是在畫面中曾一閃而過、毫不在意複製體在牠身旁如影隨形的鹿能夠怡然的與之共存,這也不禁令人聯想到《莊子》中渾沌開竅而亡的寓言故事。

因此,在電影中為人類自身帶來「滅絕」危機的並不是微光、更不是外星生物,而是人類自己。事實上英文片名”Annihilation”應該是物理中的「湮滅」,指的是正、反粒子接觸後,會完全湮滅消失,轉換為巨大的能量,釋放出光子。凡翠絲在洞穴內化成一團光芒就是這樣?從這個角度看,湮滅帶來的並不全然是一片死寂的滅絕,而是會誕生新的光子。

「湮滅」之後,生命世界會有怎樣的未來?

電影從莉娜在課堂上放映細胞分裂複製的影片開始,到旅途她用顯微鏡檢視自己的血液,也發現細胞不斷複製分裂增生;相近的影像時時在電影中出現。如此由電影的暗示看來,壟罩著微光區域、宛若七彩肥皂泡的那層光,不就像是巨大的、有隔離內外功能的細胞膜嗎?微光區域內發生的事件,就像是生物體不停的分裂增生,再加上不同生物的基因彼此交換與突變,因而產生各種新的物種。一如生命四十億年來的演化歷程,只是劇烈加快了發展進程。

最後電影的結局裡,微光消失,莉娜的複製體走出未知區,與丈夫的複製體相擁(這倒也呼應了《人造意識》中,艾娃最後成功離開實驗室,混入人群。,暗示著他們將扮演某種新生命的創始者,如「亞當」與「夏娃」般的角色:一種全新的人類將以有性生殖的方式開始繁衍。

從生命演化的角度,經歷過「湮滅」,具有強大潛力的複製體將帶來怎樣的未來?或許莉娜手臂上莫名浮現的刺青——「無限」符號,已經給出了答案。

source:IMDb

The post 生機盎然的「滅絕」,由湮滅而生的光子——《滅絕》觀後談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.


Viewing all articles
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86

Trending Articles



<script src="https://jsc.adskeeper.com/r/s/rssing.com.1596347.js" async> </script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