Quantcast
Channel: 讀寫科學 – PanSci 泛科學
Viewing all articles
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86

【Gene思書齋】聰明人容易上當的《騙局》

$
0
0

接過詐騙電話嗎?收過詐騙電郵嗎?

之前接過不少電話,說什麼在網上重覆訂購所以要去操作提款機退款,實際上是詐騙集團要領光帳戶裡的錢。剛開始會問候他們全家大小再掛電話,現在已經懶得出聲直接掛掉。他們難道不知道我是月光族嗎?

第一次接到詐騙電話時,天真地去官網找電話號碼打去報警,結果被口氣一個比一個差的警察,從一個單位轉到另一個單位再轉回原單位再轉到另一單位,我終於才恍然大悟,原來詐騙集團也包括⋯⋯

圖/3dman_eu@pixabay

媒體上還是不時出現大學教授或高官上當錢被盗領光光的新聞,令人驚覺原來會不會被騙和智商無關,或者說專業上的聰明和生活中的明智可能是兩碼子事。當然,真的上當的人還是少數,否則也不算新聞了;上當機率更大的,可能是被電子郵件欺騙,打開附檔或點選連結後讓電腦中木馬程式。

現在學術界很流行的詐騙是收到邀請,要人投稿名不見經傳的期刊或參加研討會,然後索取天價刊登費和報名費,我每天都收到好幾打學術詐騙信,不知是否真有人上當。

其實,我們每一個人都以為自己夠聰明,絕對不會上當受騙,包括被騙上當的人。有時候,只要情節不太嚴重,因為怕丟臉不想讓人知道,就會當作沒發生過,我自己也會如此──至於被騙了啥?相信我,我不會告訴你的。

《騙局:為什麼聰明人容易上當?》(The Confidence Game: Why We Fall for It …. Every Time)。圖/作者提供。

真實事件比八點檔更狗血

作家暨心理學家瑪莉亞.柯妮可娃(Maria Konnikova)親身尋訪受害者的真實經驗,重現了許多騙局原貌。在《騙局:為什麼聰明人容易上當?》The Confidence Game: Why We Fall for It …. Every Time)中,有一個又一個令人感到匪夷所思的騙局故事,一章又一章感覺上是在看影集一樣。有些情節實在離譜到讓我不禁懷疑這本書是否就是個騙局,所以去查了資料,才發現一些真實事件比八點檔更灑狗血。

在《騙局》中出現了電影《神鬼交鋒》(Catch Me If You Can)主人翁艾巴內爾(Frank W. Abagnale, Jr.)和化身各種職業的傳奇大騙子戴瑪哈(Ferdinand Waldo Demara)等等詐欺犯。作為一本科普書,當然不是說完這些大騙子的故事就算了,而是要藉一個又一個真實案例,找出騙局的模式,並藉助心理學的分析,以科學方法揭露讓人眼花撩亂的詐欺手法之運轉機制。人有時候,比我們想像的還好騙。從中,我們可以見識到,許多自認不會上當的人,往往就是受害者,受害者變成加害者的也不在少數。

我們大多數人或多或少都有當過騙子,例如去跟親朋戚友要好處時隨意抛出承諾。然而,騙子才是心理學高手,他們洞察人性,利用人性中的各種弱點,當人處於情緒低潮、天性樂觀或狂妄自大、心理防禦力最弱而不自覺時,就會伺機趁虛而入,為每個受害者量身打造精巧騙局。

大騙子異常敏感、熟讀人心,柯妮可娃指出,他們還有一些共同的心理特徵,如自戀、心理變態和馬基維利主義(Machiavellianism)。所謂心理變態是極其冷漠缺乏同理心;而馬基維利主義是指為達到自己目的,缺乏對常規道德的關心,而不惜在人際關係中使用欺詐和機會主義手段,審視和擺佈別人。

例如靈媒、算命師似乎總能說到顧客心坎裡,尤其人在異鄉最感無助的時候,就一而再再而三任由靈媒、算命師擺佈,乖乖把一張又一張鈔票往他們的口袋裡塞。宗教詐財,台灣人並不陌生,尤其在廿年前台灣錢淹腳目的年代。現在騙信徒能快速開悟然後販售高價蓮座佛牌的宗教騙徒,還是會有大把人迫不及待地買單。

《神鬼交鋒》(Catch Me If You Can)@IMDB

龐氏騙局(Ponzi scheme)是頗常見的騙局,運作模式為參與者先付一筆錢投資,承諾會有高額收益。事實上,所謂的高額暴利來自後續的參加者,而非公司透過業務的獲利。2008 年金融海嘯,馬多夫(Bernard L. Madoff)就被捉到設下世紀龐氏騙局,令眾多金融機構中招,涉款高達六百多億美元,被判入獄一百五十年。

馬多夫是有頭有臉的人物,是前那斯達克(NASDAQ)證券交易所的主席,馬多夫對沖避險基金老闆。馬多夫騙局祕密進行長達廿年,上當的人遍布全世界,包括美國職棒大聯盟紐約大都會隊老闆威爾彭(Jeff Wilpon),好萊塢導演史蒂芬.史匹柏(Steven A. Spielberg)等政商名流都是受害者;英國最大銀行集團匯豐銀行(HSBC Bank)、西班牙最大的桑坦德銀行(Banco Santander)以及法國最大的巴黎銀行(BNP Paribas),也深受其害。事件爆發後,更有許多慘賠資本的基金經理人陸續自殺。

新時代騙局工具:網路

科技發達的資訊時代提供詐騙集團另一項利器──網際網路。高達三分之一的騙局透過網路進行,未來恐怕會更多,網路讓詐騙集團能夠隱身,又能快速溜走。《騙局》提到一個撲朔迷離的故事: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教堂山分校一位傑出的物理學教授保羅.法蘭波頓(Paul Frampton),晚年在網上認識了自以為的真愛,飛到玻利維亞和阿根廷去見他未來的捷克老婆,結果因為身上藏有大量毒品而被逮捕。

「龐氏騙局」稱謂源自美國一名義大利移民Charles Ponzi,其運作模式類似於台灣的老鼠會。圖/Boston Library @wikipedia

雖然說大學名教授販毒的動機令人懷疑,他提出自己被騙的故事也不是不合理,他和神秘捷克女郎的通信確實提到毒品,但他說那是純開玩笑,搞得檢察官和法官都很亂。在被關期間,他可能太無聊吧,居然還能發表論文呢。

有不少騙局,其實是願者上鉤,因為如果自己不真心相信,會發生認知失調,例如如果神棍的預言不準,信徒往往會自己找理由腦補。或者一堆邪教教主宣示,末日在某年某月某日會到來,結果過了那天大家還活得好好的,信徒反而會自己編故事說教主法力無邊,把末日推遲了等等,然後更堅定地感恩教主、讚嘆教主。

《騙局》是本很有趣的書,讀這本書其實就是要認識自己的人性弱點,但是我懷疑這本書對解決社會上的騙局是否真的有效,因為會輕易上當的人,恐怕不會覺得他們有必要讀這本書吧──反正他們相信自己永遠不會被騙呀。

本文原刊登於閱讀‧最前線【GENE思書軒】,並同步刊登於The Sky of Gene

 

The post 【Gene思書齋】聰明人容易上當的《騙局》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.


Viewing all articles
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86

Trending Articles



<script src="https://jsc.adskeeper.com/r/s/rssing.com.1596347.js" async> </script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