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作者/嚴振邦、豬文
常言道,哲學是種批判反省,這種批判反省,自不能拒自己於外。因此,做哲學普及的人理當對哲普的意義、哲普應該怎樣做等問題有一套看法。今次想談談的是哲普應該怎樣做的問題。
以流行文化作品談哲學只是一種噱頭?
在哲學普及讀物中,有不少作品是以電影、漫畫、文學等流行作品為主題的。那麼,這種以流行文化作品談哲學的方式是否恰當呢?抑或這只是一種「搞噱頭」,為取悅大眾而不惜扭曲哲學原貌的做法?
的確,這些流行文化作品,是一種十分有效的宣傳方法(這不是廢話嗎?流行文化當然比較流行啊)。荼毒室最紅的幾篇文章,也是談電影和漫畫的。我們也推出過電影系列和動漫系列。為何我們覺得以此方式普及哲學的方式並無不妥呢?討論之前,必須先搞清楚用流行文化作品講哲學是甚麼意思。
首先,最常見的做法是「借題發揮」型。意思是:流行文化作品只是我們「借用」來談哲學的工具。
我們通常會擷取作品中一些能連繫到哲學的部分,然後再「發揮」討論那些哲學問題。最經典的例子莫過於用電影《駭客任務- Matrix 》來講懷疑論的問題。我們要討論的其實是外在世界究竟是否存在的問題,Neo 與 Smith 的打鬥情節可一概不理。我們看中的,就只是《駭客任務》裡「我們其實都是腦部被駁上電腦的人」的情節。
說這是「借題發揮」或許令你覺得此做法不好。但解釋哲學問題難免會用例子,在流行文化中找例子,效果不是更加好嗎? 只要在流行文化中找尋到合適的例子,而該例子讀者容易理解或已為大眾熟悉,那麼讀者不是更能理解當中的哲學問題嗎?(廸廸仔的漫畫中的哲學系列便是這種做法)
除此之外,我們也可以嘗試就某些流行文化作品提供作哲學閱讀。
這種做法會把整套作品看成是一個哲學思考的過程,並希望把這個過程勾勒出來。例如,白水的《鋼鍊》文章,便把整套作品視作一個反省「真理」過程。白水的詮釋中,鋼鍊中不同的情節設定,其實都在回應「甚麼是真理」這個哲學問題。這種做法不但能讓大眾對作品有更豐富的詮釋,亦可以使人順着這些意義豐富的作品,一起思考不同的哲學問題。例如我們可以透過思考愛德華的想法與際遇,反省他所代表的真理觀。
這兩種哲普方法,我們認為都沒有問題。如果有問題,也不在於這種做法本身,而是作者本來就解錯了那些哲學問題或理論。硬要說這種做法有所不足的話,就是如果只用這種方法做哲普,的確不當。因為這些流行文化作品本身始終不是哲學文章,它們不能澄清概念,也不能建立理論[註1]。
故此,如果一天到晚只談流行作品,的確可能令人對哲學這門學科有錯誤的印象,以為哲學就是這些東西。然而,只要用得適宜,加上荼毒室本來就有進階文章討論哲學,以流行文化切入,本身又有甚麼問題呢?
手法通俗不等於內容膚淺
我們認為,上述批評可能源於幾個不同的問題。第一個問題在於,批評者似乎搞混了哲普文章用的手法和內容。的確,推廣哲學時不能為了普及,而過分簡化哲學家的思想,或者把哲學問題的核心都去掉,使得讀者只能碰到了哲學的皮毛,卻沒有真正進入哲學的堂奧。但用流行文化做引子,就一定會有這個問題嗎?
在此,我們不得不分清推廣哲學時所用的方法和內容。用流行化文作品做引子,只是推廣的手法,一來可以吸引更多本身不認識哲學的讀者,二來亦讓本身對哲學有興趣的讀者能透過熟悉的文本思考哲學問題。
可是,以流行文化作為手法,不代表推廣的內容就是膚淺。例如白水的《鋼鍊》文章關注「甚麼是真理」這核心形上學問題,內容更是借漫畫內容,把黑格爾或海德格式的真理觀解釋了一遍。又例如西瓜冰討論小丑與蝙蝠俠的文章,提出「何謂理性」這哲學最根本的問題,最後更帶出傅柯的看法。以上文章雖然都用了流行文化作品切入,但內容卻一點也不簡單。
所以說,哲學普及所用的手法與內容絕對不可以混為一談。用流行文化做引子,不一定膚淺。反過來說,不從流行文化切入,一開始就用艱澀聱牙之文句開始的哲學文章,也不一定有深度。有沒有深度、有沒有過分簡化地介紹哲學思想和理論是內容的問題,不是手法的問題。哲普文章內容如果膚淺,當然可以批評,但一刀切地指摘流行文化作引子一定會使哲普文章變得膚淺,似乎是搞混了手法和內容吧。
誰是哲學普及工作的對象?
另一個使人反對借流行文化來推廣哲學的原因,可能是他們認為會讀這些哲普文章的讀者,一般來說已對哲學有濃厚興趣甚至有一定基礎,所以若用流行文化做引介的哲普文章注定深度有限,不可能滿足到這些讀者的需要,變成「兩頭不到岸」、「高不成、低不就」。
經過上述兩節的討論,我們已說明了用流行文化來談哲學不一定深度有限。所以就算對已有濃厚興趣和基本哲學訓練的讀者來說,這些文章也不一定不對他們胃口﹙即使我們讀了這麼多年哲學,也還是很喜歡讀這些文章,當中也獲益不少呢﹚。
但另一方面,我們覺得也要說明一下, 哲普工作的對象是誰。
我們不否認,哲普工作的受眾中,好一些讀者本身就對哲學有濃厚興趣,也願意直接讀一些比較艱澀的文章。是故,我們應該也要有討論足夠深入的文章,以滿足他們的需要。但問題是,哲普工作應不應該只以這些讀者為目標呢?
事實上,在我們的經驗當中,有不少其實會有興趣於哲學的人,最初對哲學並不感興趣。他們甚至在遇到哲普之前,根本不知道這個世界有哲學問題。很多時候,他們可能只是因為喜歡某一本漫畫,而點進了某一篇文章,最後在閱讀的時候,慢慢認識到哲學問題,進而覺得哲學有趣。
哲學普及的工作之一,不就是把哲學推廣出去,讓更多人對哲學感興趣嗎?當然,這些針對本身不認識哲學的讀者之文章,內容深度可能有限,但若我們還有其他文章讓他們慢慢越學越多,慢慢走進這個世界,那麼這些對一般讀者更吸引的文章,本身又有甚麼問題呢?而且,讓更多本身從來都不認識哲學、對哲學沒興趣的朋友,慢慢開始認識哲學、對哲學變得感興趣,本身就是有意義的事。首先,哲學思考本身就有其意義。至少,凡事多想一點,我們可以過一個「比較會反省的人生」。
對整個社會來說,讓大家慢慢習慣思考,讓大家認同討論時給原因、講道理、擺證據的重要,對建立公民社會、改變社會文化至為關鍵。若我們認同哲學能在這方面中擔當一定角色,那哲學普及的對象,就不能只是本身已對哲學有濃厚興趣的人。我們應面向更廣大的社會,讓更多人認識哲學,讓更多人喜歡思考。
我們不會反對有些哲普團體把其目標對象,限定為本身已對哲學感興趣、有認識的人。但同時,我們也認為將對哲學全無認識的普羅大眾視為受眾之哲學團體,不應被他們看輕甚至鄙視。因為這兩種不同的哲普工作對社會同樣重要。
好青年荼毒室希望文章和活動本身就能有完整的階梯,由最入門級別去到較為高深的內容都能覆蓋,適合不同的讀者。是故我們設有不同難度級別﹙由一星到五星﹚,就是希望能讓讀者容易的找到切合需要的文章。
流行文化太「通俗」,會損及哲學的「莊嚴」嗎?
最後,可能有些人會說,流行文化本身就太「通俗」了,有損哲學的莊嚴 。
我們只能說,如果歸根究底,這些論者覺得這些流行的東西太「通俗」,用這些「通俗」的東西談哲學,無論如何都會有損哲學的「孤芳自賞」的話,那哲學普及本身已是罪大惡極了。我們還談甚麼「該如何做哲普」呢?
- 本文轉載自《好青年荼毒室》,〈哲學普及怎麼做?(上)〉。
註解
- [註1]:其實這個說法牽涉到十分麻煩的哲學問題,有不少人覺得這些作品本身也可以是哲學,不一定是以命題構成論證的論文才算,所以我們只能在此作這宣稱。
The post 我可以用動漫討論哲學議題嗎?通俗與專業如何聯手成為哲學普及小夥伴?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