編按:在台灣出現過哪些科幻作品?那些故事曾經影響了我們?過去有哪些創作值得注意?本次泛科幻獎特邀楊勝博撰文介紹《世紀末到世紀初的台灣科幻》,介紹近年台灣科幻的脈絡與作品。
「泛科幻獎」也如火如荼徵中喔!
系列文第一篇:〈世紀末到世紀初的台灣科幻(一):文學獎與台灣科幻小說〉
- 文/楊勝博,故事雜食者,喜歡閱讀科幻、推理與奇幻小說,影集、電影、漫畫、動畫都是每日的精神食糧。文章散見於紙本與線上媒體,曾於「故事」網站連載台灣科幻史系列文《一個類型文學的奮鬥史》,著有科幻研究專書《幻想蔓延:戰後台灣科幻小說的空間敘事》。
在文學獎之外,我們也可以觀察一下 21 世紀前十年的科幻出版狀況。歷經 21 世紀的頭十年,台灣科幻小說的發展,題材的運用,以及作家對於科幻的理解,相較於 80 年代、90 年代,有了更多的省思與想像。原因之一,可能是自 2000 年以降,翻譯科幻小說不但數量更多,而且重要科幻作家的作品也更為齊全。
外來譯本的多元並進
在過去,作品被重複翻譯的歐美科幻作家,大概就是以薩・艾西莫夫(Isaac Asimov)、亞瑟・克拉克(Arthur C. Clarke)、羅伯特・海來因(Robert A. Heinlein)、雷・布萊伯利(Ray Bradbury)等,這幾位科幻小說名家的作品。
自 2000 年以降,法蘭克・赫伯特(Frank Herbert)「沙丘」系列、丹・西蒙斯(Dan Simmons)的《海伯利昂》(Hyperion)、理查・麥特森(Richard Matheson)的《我是傳奇》(I Am Legend)、娥蘇拉‧勒瑰恩(Ursula K. Le Guin)《黑暗的左手》(The Left Hand of Darkness)等名作,甚至連英國「科幻新浪潮」作家巴拉德 (J. G. Ballard)的《超速性追緝》(Crash),都由各家出版社翻譯出版,讓不諳原文閱讀的科幻讀者,視野因此更為開闊。
在這些作品之外,Cyberpunk 類型作品的譯作也較過去完備。除了早有翻譯的菲力普‧狄克(Philip K. Dick)《銀翼殺手》(Do Androids Dream of Electric Sheep?)之外,啟發《攻殼機動隊》、《駭客任務》的重要著作,威廉‧吉布森(William Gibson)的《神經喚術士》(Neuromancer),繁中版終於在 2012 年正式出版。還有尼爾・史蒂芬森(Neal Stephenson)的《潰雪》(Snow Crash)等作品。
日本重要科幻作家田中芳樹的太空史詩《銀河英雄傳說》(銀河英雄伝説)、知名作家村上春樹運用科幻元素的《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》、沖方丁結合 Cyberpunk或生化複製等元素的《殼中少女》、《空中殺手》、有川浩捍衛言論與出版自由的近未來想像《圖書館戰爭》等風格各異的作品。在此之外,還有跨足科幻的推理作家宮部美幸《蒲生邸事件》、恩田陸《時間的齒輪》,這兩部都是和歷史事件有關的時間旅行小說,前者是蒲生邸事件,後者則是著名的二二六事件。輕小說作家谷川流的「涼宮春日」系列作品,也都在這 10 年間在台灣出版。
上述科幻作品中,除了台灣科幻中常見的「太空歌劇」或是火星冒險與建構史之外,更有結合歷史事件與時間穿越劇情的作品,或是開啟現代僵屍與吸血鬼故事的經典名作,駭客與控制社會的大型企業鬥法的賽博龐克作品,以及模仿《坎特伯利故事集》形式,並結合神話與科幻故事,以各種不同文類寫成的跨文類大作。因此,21 世紀的作家如果想要寫作科幻,比起他們的前輩來說,擁有著更多可供參考的素材,而這也為之後 2009 年到 2016 年間的多部傑作,蓄積了相當創作能量。
在地創作的過渡轉化
回到本世紀初,2001-2009 年間的作品,除了走租書店路線的席爾「永生之耀」、「女性世紀」系列、渡寒漠的「天穹之翼」系列、洪淩的「宇宙奧狄賽」系列這類走太空歌劇,或是田中芳樹《銀河英雄傳說》路線的作品之外。還有第七屆皇冠大眾小說獎兩位首獎得主的新作,包括張草的《北京滅亡》續作《諸神滅亡》[1]與《明日滅亡》、文旦再次入圍皇冠大眾小說獎,同樣以生物科技為主題的作品《萬世姻緣》,以上都是2003以前出版的作品。
2004 年,平路、黃凡舊作重出,收錄〈驚夢曲〉、〈按鍵的手〉、〈零〉等作品。2005 年,則有李鋅銅以巨型水母入侵台南鹿耳門,引發生態浩劫的《入侵鹿耳門》[2]、2007 年,有李知昂以電腦模式世界戰爭為主題的《創世半島》、蘇晞文借用三大反烏托邦背景,創做限定式互動文本的《穴居時代》,2008 年洪淩的太空科幻史詩《銀河滅》,2009 年有歐陽靖充滿超高層大樓與底層地面兩個社會的《吃人的街》,以及推理作家寵物先生跨文類的科幻推理作品《虛擬街頭漂流記》。
觀察這些作品,可以發現有些作品的概念,來自於對前輩作家的致敬(李知昂《創世半島》之於葉李華的〈戲〉、蘇晞文《穴居時代》之於楊照〈溫柔考古〉等),也有嶄新的場景設定,如《吃人的街》,以及新題材的開發,如《入侵鹿耳門》的生態入侵事件,拍成電影也許可以拍成類似韓國《鐵線蟲入侵》(2013)之類的災難片,或是發展成麥可克萊頓的科幻驚悚故事。
從這樣的脈絡來看,雖然 21 世紀最初的十年,仍多見原本在 80、90 年代台灣科幻的題材,以及太空歌劇故事的延續,但也產生了不少具有新意的作品。新世紀的頭 10 年,其實算是一個過渡期。倪匡科幻獎的評選標準,雖然冠名倪匡,但實際上的評選標準更為接近 80 年代的張系國科幻獎,半以一個離現實並未太遠的科幻設定出發,寫出情理之中、意料之外的作品。
世紀初的還沒結束的第二個十年裡,科幻長篇作品更是不斷增生,出版的數量與品質都有顯著的進步。如果說過去的科幻作品多半以短篇形式存在,可以說台灣科幻已經進入一個長篇作品的時代。也象徵著台灣作家駕馭科幻小說的能力,即將進入一個更為成熟、細節設定更為純熟的年代。
- 系列文下一篇〈世紀末到世紀初的台灣科幻(三):台灣科幻小說的創作趨勢〉
科幻帶領我們想像未來、解決還沒發生卻至關重要的議題、航向前人未竟的宇宙冒險……
我們從哪裡來,又將往哪裡去?
星雲的深處有哪些未知的宇宙世界?智慧生物如何改變時空與心靈?
科學不能回答的事,我們期待科幻的解答。
一百個作家擁有不只一萬種對於宇宙的想像,快來分享你腦中的小宇宙吧!
>>>>>「泛科幻獎」徵件進行中!<<<<<
The post 世紀末到世紀初的台灣科幻(二):從外來譯本到在地創作過渡轉化的新世紀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