Quantcast
Channel: 讀寫科學 – PanSci 泛科學
Viewing all articles
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86

學術界詐騙新手法:寫了文章,還要付錢出版?──《科學月刊》

$
0
0
  • 作者/林宮玄│任職於中研院物理所,兼任科學月刊副總編輯。

學術界的期刊付費高牆

出版商付作者稿費在一般人看來是天經地義的事,但在學術界不見得如此。 圖/terimakasih0 @Pixabay

寫文章有稿費,好像滿正常的;但是在學術界,學者會付費請出版商刊登研究成果。大部分科學研究,主要由政府資金支持,學者也會用科研經費支付論文刊登費用。而這些國際期刊主要也是由研究機構與大學之圖書館付費訂閱,要說學術期刊出版社的運作,主要來自學術界或政府的資金支持,一點也不為過。

近年來,學術界開始有聲浪表示出版商利潤過高、訂價策略不合理,以致於大學圖書館開始聯合抵制出版超過 2500 本期刊的荷蘭出版商 Elsevier,抗議年年上漲的訂閱費,而臺灣眾多大專院校及中研院等研究機構,也在 2016 年底加入聯合抵制 Elsevier 這家出版社的行列。眾多抵制聲浪中,以德國學術界最為強硬。2017 年底,德國幾百所大學聯合與 Elsevier 談判再次破局,並宣布 2018 年不訂閱 Elsevier 旗下所有期刊。

值得玩味的是,今年初 Elsevier 宣布,雖然德國幾百所大學不支付 2018 年訂閱費,他們仍可取得旗下電子論文。出版商顯然很清楚,他們的利潤幾乎完全來自於學術界的資金支持,但學術界若不團結,仍有可能被各個擊破。詳情可參閱本文末延伸閱讀。

學術期刊出版巨人 Elsevier,旗下有超過 2500 本期刊。 圖/Elsevier 官網

「公開取得出版」學術論文免費公開

免費下載的論文有助於知識傳播,但這種「公開取得出版(open access publishing)」的商業模式隱藏著外界所不知道的弊病。 圖/coyot @Pixabay

德國大學所協商的內容,是愈來愈普遍的新興商業模式,稱為「公開取得出版(open access publishing)」,由論文作者支付電子論文處理費用,公開之電子論文內容可由大眾免費取得,不需訂閱。通常政府所支持的科學計畫,會希望研究成果公開讓民眾可免費取得,這個商業模式有助於知識傳播。

但是一篇論文該支付多少費用,才是合理的訂價?筆者不知道,但以下數據可供讀者參考。學術論文的權威出版商 Nature Springer 期下的 Nature Communications,即為公開取得出版的電子期刊,沒有紙本,其 2016 年出版 3526 篇論文,每篇文章作者需支付美金 5200 元(約 15 萬元臺幣),故會有 5.5 億臺幣左右的收入。此期刊審查較嚴,實際處理的論文可能超過 1 萬篇,加上有支薪的專任編輯,營運成本也許較高。Nature Springer 旗下另一個公開取得出版的 Scientific Reports,2016 年發表 20473 篇論文,每篇文章作者需支付美金 1675 元(約 5 萬元臺幣),因此約有 10 億元臺幣收入。根據 2012 年 Scientifc Reports 公佈的統計數據,論文接受率為 55%。

公開取得出版的電子論文,除了沒有印刷成本,還有更驚人的事實。即使不是公開取得的商業模式,學術期刊的編輯大部分由學術界學者免費兼任,也是由學術界學者免費審查內容正確性。如果出版商有一個夠聰明的 AI(人工智慧)平台,作者投稿後自動媒合到適當的免錢編輯、再由免錢的學者幫忙審查,最後由 AI 協助論文符合出版格式,經付錢的作者校稿後發表在電子平台。在這個極端狀況下,營運成本可能只需要電腦主機、伺服器與電費。也許真的太極端,但一個期刊每年若有 10 億臺幣收入,很難想像其利潤會不高。

支撐期刊內容的是從編輯到審查,一連串「免費高知識勞工」。在這樣的工作模式中,出版商的營運成本可能低到難以想像。 圖/StockSnap @Pixabay

筆者提出一個公開問題:為什麼學者願意免費幫出版商做編輯與審稿工作?另一個問題筆者捫心自問:Nature Communications 是學術界普遍認定的好期刊,如果訂價高得不合理,筆者會投稿嗎?答案是:當然會

刊登論文在公認的好期刊,能帶來學術界各種肯定,並有資金挹注支持未來研究,畢竟螳螂是沒辦法擋車的。1 萬隻螳螂聯合起來對抗,也只是一起被輾過而已。如果利潤真的不合理,需要夠強的變形金剛出來擋車,卡通主角「波力」等級可能不夠。

掠食性出版商的騙局

這個在科學界看似荒謬卻又習以為常的狀況,使「掠食性出版商(predatory publisher)」出現。掠食性出版商幾乎不會協助審查論文,向作者收取一篇論文 5~10 萬元臺幣不等的費用,協助公開發表電子論文。是不是很好賺?更有掠食性出版商利用詐騙手法,引誘作者投稿後,要脅其支付發表費,筆者常收到並忽略這類期刊的邀稿,但最近筆者遇到新的手法而差點受騙。

掠食性出版商(predatory publisher)」是「公開取得出版」模式下發展出的學術詐騙手法。 圖/MonikaP @Pixabay

首先,筆者收到聲稱是德國出版社的編輯邀請信,協助審查一篇介紹性科學文章,因為文章作者是筆者所認識的美國資深教授,不疑有他便答應協助審稿。在取得筆者信任後,該編輯進一步邀請筆者也寫一篇介紹性科學文章。筆者本著科學普及的熱誠,寫完文稿不但順從編輯要求,提供相關領域的學者清單給編輯挑選審稿者,並簽署乍看只是文章授權的合約之後,該「出版社」才表示,合約內有一個網址,其網頁內容表示提供文章,簽署者就同意支付折合臺幣約 8 萬元的費用給該「出版社」,之後又寄給筆者蓋有「波蘭公司章」的「律師函」,要脅筆者若不支付,就要在臺灣面對民事求償與罰金。

筆者第一時間面對這樣的心理壓力,會不會匯款?答案是有可能的。若要從筆者口袋掏出 8 萬元匯款,難度當然高。但學術界發表一篇公開取得論文的發表費,動輒 5 萬元以上,甚至可到 15 萬元臺幣。在對方以法律威脅下,筆者若擔心怕事,很容易就會動用計劃經費,支付文章出版費用。幸好,筆者第一時間求助許多朋友,一開始是法律專家,接著是資通訊專家,最後才確定這是一起學術詐騙事件。

其「德國出版社」背後的「波蘭公司」,在外交部駐波蘭辦事處的協助下,證實不是登記有案的公司。事後才發現,當初該美國教授將筆者列入審查學者名單給該出版商,筆者才會收到審稿要求,並取得筆者對該「出版商」的信任。在 165 反詐騙建議下,筆者就近在南港分局舊莊派出所完成快兩小時的筆錄,以「詐欺未遂」報案。感謝協助筆錄的蔡姓員警,這起國際詐騙,沒匯款上當,牽涉金額也只有臺幣 8 萬元左右,是否能透過警察的國際合作破案,誰也不知道,但筆者能做的努力僅止於此。

最後,感謝所有被筆者詢問過的人,讓筆者能安然渡過這起詐騙案件。感謝中央研究院的院方及物理所協助,特別感謝臺灣法律專家黃琦媖律師、李奕逸法官、陳伯翰律師,歐洲法律專家中研院法律所邵允鍾博士及黃松茂博士,還有臺灣 IBM 工程師郭澄祐及不願具名的美國 Google 工程師,協助保全證據、提供給警方。

延伸閱讀:

 

 

 

本文轉載自《科學月刊》2018 年 2 月號 578 期,原文標題為〈詐騙未遂之冒牌出版商〉。

 

The post 學術界詐騙新手法:寫了文章,還要付錢出版?──《科學月刊》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.


Viewing all articles
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86

Trending Articles



<script src="https://jsc.adskeeper.com/r/s/rssing.com.1596347.js" async> </script>